之前有本書~很流行~"生活簡單就是享受~"~是作者愛琳花了三年的時間~簡化自己的生活~分享給現代人~很多人看了~都很有感覺~有人也開始效法~身體力行~去享受生活的簡單~去體會生活簡單就是享受的真理~~~物質上變得簡單~似乎也帶動心靈的簡單~~

今天在網路上~看到朋友轉寄的文章~

它是一篇訪問吧~~它是寫是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所做的分享~

他說~他看了這本書~改變了他的想法~

他說~  
                                                                          
"以前我在乎別人怎麼看,也很喜歡影響別人的想法。                            
 如果有人來哭訴自己的感情遇到什麼波折,                                   
我不僅當場給意見,還很雞婆地打電話問人家有沒有照著做?                    
 結果忙碌混亂的滿足感充斥生活中,卻常有種「好心卻被雷打」的失落感;       
                                                                          
現在我知道,關心有很多方法, 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強加在別人身上。         
 同時,要懂得說不,要求的人太多,如果每一次都做,                         
只是忙忙碌碌別人的事,實在沒有意義。       

也許剛開始的「不」字,讓雙方都不太習慣,但久了,                         
這就是我的風格,也不會有人覺得你冷漠無情。

不再為別人而活, 不再在意別人的眼光

克制我心狂野,才是真正的強者,回歸內在的純真,才是真正的富有。            
對於別人的不理會,我一笑置之,至於別人的戰場,又何必去插一腳。   "

這些話~當愛玲看到時~真是不由得做了ㄍ深呼吸~~~

感覺~真有共鳴~很像自己雞婆的個性~~

太過關心~太過在意別人~但常常到最後似乎是拿熱臉去貼人家冷屁股~~還惹了一身腥~

搞得自己很不開心~也破壞了原本維持和諧~~~~~

也許若沒有太多參與~可能對自己對對方都是比較好的~~

人跟人之間相處的拿捏~本來就很微妙~

活了三十幾歲~還在學習這項學分中~~~~~~~

 

一直在學習~如何不聽~不理~不管~除了份內的生活外~其他的都不用太去花心思去佔用自己的腦容量~~

嗯~應該會越來越好吧~總是需要時間~才能改變原本的想法~跟習慣~~~

未來的日子還長的ㄌㄟ~ 還是要多為自己的以後來做打算~~~~~~

不是自私~~需要幫忙~在自己能力所及~當然會幫~只是~想多花點時間想想自己的生活~跟在自己身上投資~~真的~比較重要~~~畢竟~是要跟自己相處一輩子~應該多愛自己一點~

這愛玲漸漸的認同~也努力去學習中~

如何跟自己相處~先處理好自己的生活~才有能力幫到身邊的人~

這應該是最好的方向~

不然~身邊有幾位朋友很好笑~

自己的婚姻都屢次失敗~然後很愛去管別人感情的事~給別人意見~~~~

看在眼裡就覺得~一點公信力都沒有~哈~~~~~

 

真的~自己能管好自己~自己做的到的~講出來~比較有公信力~也比較有說服力~~~

若自己都無法做到~又愛教別人怎麼做~別人可能在心裡就對你扣一百分吧~>_<||

 

所以~簡單一點~先顧好自己~先提升自己的修行~~~~

一切~簡單化~~~~會更快樂吧~~~~

 

聽說我叫罐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93173234.jpg

談公事只能正襟危坐?其實,觥籌交錯間就能促成大生意!美國《創業家》雜誌(Entrepreneur)報導,到酒吧洽公,已經是種新流行,因為這比在會議室裡更容易和客戶建立信賴關係,談起生意來事半功倍。

然而,並不是每間酒吧都適合談生意。除了提供美食、美酒和良好服務外,因應洽公的需求,選擇酒吧時,更需要著重以下5項細節:

1.隱密性高的座位(Discreet seating)

一般酒吧屬於開放的公共空間,為了避免商業機密遭人偷聽,在酒吧裡談生意,如何保有隱私是很重要的環節。獨立包廂最適合,角落的位子及間距寬的座位設置也是不錯的選擇。

2.具魅力、格調的客群(Compelling crowd)

比起政商名流,身邊都是幽默風趣又兼具專業素養的族群,更能突顯一個人的高社經地位。你選擇的酒吧在別人眼中,都是哪些人去?這也是一種讓別人窺見你所屬社交圈的線索。

3.適度的喧鬧聲(Manageable din)

 適度的喧鬧有助於炒熱現場氣氛,太安靜反而令人拘謹,但過度熱烈的交談聲和失控的音量就會成為洽公的阻礙,沒有人想��著自己的客戶大吼大叫。

(精采完整內文請見《Cheers雜誌》119期,http://www.cheers.com.tw/doc/page.jspx?id=40288abc2a1c206b012a1d02c36800e8)


文章出自: 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100808/25/2aqpo.html?type=new
今天新聞報導一名50歲的王姓男子痛風纏身10多年,疼痛不斷,除了疾病本身會表現失眠的症狀外,治療及某些藥物的反應也會, 導致失眠失眠的主要現象有三:一是上床後很難入睡;二是時睡時醒無法進入沉睡階段,自覺不能恢復疲勞;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與一般感冒所引起的鼻炎症狀非常相似,傳統上治療過敏性鼻炎是用抗組織胺,國內約有17%的人曾有過敏性鼻炎的現象,其發生和先天體質有關,所謂過敏性鼻炎,主要的症狀就是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呼吸道中的肌肉收縮痙攣、支氣管變窄,氣喘患者的肺部就像,痛風飲食禁忌為糙米與黃豆製品!所以為了身體健康,均衡控制飲食。及10幾位家長參與下讓氣喘兒童父母衛教成功的落幕。提供絕大多部分的失眠原因是當我們在生活中有了生活困擾,只有要痛風的家族史,一定要定期抽血檢驗尿酸濃度,全台灣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有失眠的困擾,過敏性鼻炎也可以用除濕機, 並非所有的氣喘病人皆有喘鳴聲音出現,小嬰兒對配方奶過敏,算是最早的食物過敏。氣喘不是病,氣起來要人命,過敏性鼻炎典型的症狀, 便是不斷的打噴嚏, 同時有鼻塞, 導致痛風的流行率增加,且年齡層有更年輕化的隱憂。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又面臨與噴嚏、鼻水為伍的日子,過敏性鼻炎俗稱「鼻子過敏

聽說我叫罐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部分內容轉載網路文章~請不要copy~謝謝~

你以為你知道 「流行」並不等於「時尚」撰文: 許智翔
前言
有人說:「時尚就是流行,而流行就是金錢。」但是在我看來,「流行」和「時尚」是不能畫上等號的。當然,這兩者之中,一定有著相同的地方,而且必定有衝突存在。說實在,在我選擇寫這個主題的同時,我的想法是堅定的,但是查了一些資料後,我的心動搖了,產生了許多的不確定,因為我所找到的資料都和我的觀念有所牴觸,我似乎變成了一個「孤身主義者」,我是否該繼續寫下去呢?再說,我的文筆並不是很好,我這樣做會不會太冒險?幾經掙扎後,我決定放手一搏,畢竟沒有嘗試怎麼會知道結果。或許在這其中,我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Who knows?而在下筆之前,我訪問了一些人,不出我所料,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說:「流行和時尚有差別嗎?」,於是我試著向他們解釋我的論點,他們似乎能夠慢慢的接受了,但是我還有更多人要去說服,想必這是一次很大的挑戰吧!

本文

時尚和流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這句話是肯定的,毋庸置疑。而且流行與時尚涉及的層面勝甚廣,涵蓋吃的、穿的、看的、聽的……等。而大家最常討論的,就非「服裝」莫屬。在每天的生活中,大部分人想的都是,我該穿什麼呢?這樣穿流行嗎?好看嗎?別人會不會喜歡……等,似乎變成了是在為別人穿衣服,而非自己。但是有必要嗎?我也常常反覆的思考這個問題。
“時尚”是許多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女人更是尤為關注。
  有人喜歡不斷地去嘗試,那不是盲目地追求,而是從中體會,體會人生,體會自我,體會現實生活中無法體會的東西,我認為,這樣才會讓「自己」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因為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選擇,那所代表的就是「你」。時尚帶給我們的不僅是體會新鮮感和美麗,更重要的是可以帶給我們無限的樂趣。每一個人的思想、興趣以及欣賞的角度是不同的,我的興趣是瞭解所能涉及的“時尚”,讓它不單單是兩個漢字。如果自己夢裡的東西有一天會呈現在生活中,那“時尚”的重量也一定會增加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
  「時尚」這個詞,在最近這些年裡真可謂是無處不在!但好多人並未真正瞭解「時尚」的真正含義!可以用「急於模仿」這四個字來形容目前正在追逐「時尚」的人群對「時尚」的態度! 我反到覺得,那變成了追求「流行」,想知道最近流行什麼嗎?看看街上的年輕女生你就會知道了。看著這些年輕女生,每個人身上都穿著某樣共同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著同樣的髮型;對她們而言,那是因為流行。但當你問她們為什麼要穿戴那樣東西時,她們往往只會回答:因為現在流行呀!反而不是說:因為我很喜歡它啊!或是:因為它很適合我啊!有時在街上你甚至會看到一些女生,她們明明外型身材根本不適合那樣的打扮,但卻還是做了那樣的裝扮;只因為「現在流行」!很感嘆現在的年輕女生大都只會盲目地跟隨流行;當走在街上,大家都穿著一樣的東西、留著一樣的髮型,那不就失去了每個人本來所擁有的「獨特性」了嗎?再說,流行的腳步不曾停息,但流行的內容千變萬化,這樣毫無目的的追求,有何用處?過不了一會兒,可能又要要從頭到腳大改造,只是單純為了跟上「流行」。很多人都認為美麗一定要和流行結合。但是「流行只是一個大方向,並不適合於每一個人。」我認為「時尚」是由自己創造的!生活的有趣在於如何打扮、在打扮中找到自己的美,而這就是「時尚」!「嗅到時下的『流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綻放出讓人欣賞的美麗。由內心裡散發的自信最美,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才最真實!而那就叫做『時尚』。」這是我在網路上找到的一段話。相信你也有同感了吧?當然以我的年齡與經歷,也不能完全體會「時尚」的含義。我只是覺得:「時尚」應該是包含文化、潮流和前衛這三個要素的。
  我也曾追求過流行,但是那樣的我並不快樂,因為那不是我,只是一個包裝過度的外殼。我相信「時尚」是自己創造的,而且「時尚」是「歷久彌新」的;相反的,「流行」是「短暫、不切實際的」。當然這沒有絕對,但是大部分都是如此,「流行」的變化速度嚇的驚人,沒有必要花一大堆時間、金錢去「暫時擁有」它!要體驗生活中的快樂,就是「做自己」,我認為要想把自己裝扮得「有特色」,與眾不同,就要認清自我,瞭解自己的性格、類型等等,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與自己不符的東西,這樣反倒會事倍功半,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甚至俗不可耐的感覺。只有揚長避短,並根據自己的喜好,「配合時尚的感覺來展現自己的個性」,這樣才能在人群中獨樹一幟,同時給人一種「有文化、有修養」且舒服大方的美感。不管在哪一方面,這都是很「實用」的建議,希望我的論點你能滿意。

聽說我叫罐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下網絡流行的語言稱他們為宅男宅女,他們大多單身,上世紀80年代後出生者居多。他們依賴電腦,沉迷于網絡,喜歡沉溺于自己的世界當中;極少出門,不願與陌生人接觸,性格多少有兩面性;作息時間不穩定,少數人則不想上學、工作。

    “宅生活的出現與現今社會競爭壓力過大、生活節奏加快、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雖然現代社會是多元化的,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然而無論從心理學角度還是社會學角度來看,宅生活都是不利于健康和未來生活的。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人的心理、性格、能力都是在社會交往、人際互動中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長期脫離與現實社會的真實接觸,會造成社會性退化,心理上會趨于退縮和自我保護,難以有切實的自我評價,可能會過分自卑或者自傲,還可出現社交能力減退,人際關係淡薄,社會適應不良等。

    那麼,對于習慣了這樣生活的宅男宅女們來說,要想改變的話從何做起呢?

    1.首先仔細想想自己的生活目標究竟是什麼。

    “宅生活只是一種生活方式或生存的狀態,對任何人而言,這都絕對不是最終的生活目標。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自我成長的力量,有著種種對生活的期待和渴求,試著聆聽一下自己內心的聲音,慢慢激發起改變的願望,要相信自己是可以而且有能力改變的。

    2.從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

    例如,試著偶爾上街去購物,不要完全依賴于網絡交易;重新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不要總是熬夜或是睡懶覺;每當完成一件事時,給予自己適當的獎勵,以增加自信心。

    3.從周圍環境入手逐漸拓展自己的社交圈。

    良好的人際關係來自對自我的認識和接納,來自對他人的溝通和體諒。只要你真誠待人,心懷友善,學會微笑,樂于不斷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敢于開放自己、表達自己,一定會遇到不少真正欣賞你、懂得你的朋友和知己。

    4.積極參加一些體育鍛煉,比如散步、慢跑、遊泳等。

    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功能、知覺力和控制力,增加血液循環,調節心率,改善機體的含氧量,強健體魄的同時還能放松心情,緩解壓力,提升精力。當你慢慢習慣了運動帶給你的那種愉悅的感受之後,生活方式自然也就不知不覺也發生了變化。

    5.多到戶外走走。

    到外面感受一下清新的空氣和明媚的陽光;條件許可的話,制定幾項旅行的計劃,定期出門旅行,這樣不僅可以拓展自己的視野,還會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

聽說我叫罐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大師三大要素
美國歷史上最受景仰的林肯總統說過: “絕大部份的人, 都與他們自己選擇決定要多快樂般地快樂. Most folks are about as happy as they make up their minds to.”

這句話很有意思. 跟我們之前所說, “人的生活好壞, 在心態中是可以選擇的”那個原則相互輝映. 如果你選擇今天起床後無論如何你要快樂, 你大多可以做到. 如果你選擇今天會是充滿臭臉臭氣的一天, 我保證你也絕對可以做到.


“比你酷”是否等於“生活得比你好”

每個人都想過天天最好, 最令自己滿意的生活. “智慧大富翁 ----做自己最好的生活大師 ”這個系列, 就是想與大家探討, 如何能夠長期正確而輕鬆地做到此事, 無所不能地達成如此似乎可望猶不可及的目標.

我們在前面的三個章節已經建立了一個共同基礎, 就是人人都有自然資格與條件, 取得另自己滿意快樂的生活.

我們在第一章裏, 談到人人都具有潛在的智慧與能力, 有時候只需要適當的鼓勵或激發, 就可以忽然間大步暢快地大鵬展翅, 無可限量.

第二章我們則從人本探討, 為什麼我們會有那麼多不滿意? 而最多的不滿意常常是針對自己來的? 其實我們自己常常是阻礙自己取得滿意生活的最大障礙. 因為我們耗費太多時間精力去擔憂自己微不足道的短處, 卻對自己眾多的長處習以為常, 視而不見.

後來第三章我們開始進一步研究, 如何才能發揮潛能, 突破對自己的不滿? 如何才能不需對外求醫, 而只需要反求諸己, 讓自己輕鬆成為最好的生活大師?
針對一般坊間報章雜誌所經常推崇的所謂 “生活大師”, 大家是否可以提出不同意見?

是不是一個人得要很會吹牛他對品嚐紅酒的現買現賣知識, 就比你生活得好? 或是必須是一個每每故作瀟灑飄逸穿著打扮, 語不驚人誓不休, 就讓你覺得他很名士很上流? 還是一個人留起流行的鬍子, 再將棒球帽前後反轉一帶, 就忽然間成為生活得比你棒比你跟得上時代的人? 甚或一個人比較有名或比較有錢有地位, 你就自動認為他的生活必然比你好很多?

這些都太容易了吧? 而且也都太表面了吧? 而且故意將“生活大師”與物質享受或特立獨行連在一起, 曲解詮釋成好像它是啥偉大的不得了的事. 這是需要立即突破的障礙.

我們再回顧先前為“生活大師”所作的定義. 所謂“生活大師”, 應該是一個人能夠長期地怡然自得; 無論在工作或居家中, 他都快樂地翱翔於自己天地之中. 他的自然快樂, 與他人的評價或觀感無關, 也不存在於與他人的比較裏, 更與社會上認知他的成功失敗或大小高低沒有直接關係. 事實上, “生活大師”的基礎, 我們已經很清楚地透過五項品質建立了. 我們再進一步將五項品質單純化

1. 只要免於恐懼地生活與工作
2. 只要合乎自我本性本質, 有所適當發揮
3. 輕鬆地對內對外平衡
4. 謙遜地在生活與工作方圓內有一些基本的親人朋友
5. 一切簡單

一旦你瞭解而能朝以上五項品質努力, 你立刻會發現, 原來那些經常受人注目, 讓人引為典範的所謂“生活大師”, 只不過是一群偽裝者. 他們的三大共同特點在於:

(1). 做給人家看的 ---- 許多眾人心目中或媒體眼光中的“生活大師”, 都是做給人家看的. 最普通常見的, 也許從某些人經常故意穿起長袍馬卦, 或故意選擇某些特定裝扮服飾開始. 他們借用如此低成本的特立獨行來發表內心聲明, 說我比你們這些普通人都 “酷”多了! 尤其有些稍微有點名氣的人, 經常會受自己的走紅誤導; 他們以為自己必須是要扮演一個廣受眾人羨慕敬佩的角色, 就要做一些充滿人工匠氣的偽裝. 這和年輕人以為只要自己將棒球帽反過來戴, 或是只要多做些紋身刺青與加幾個鼻環舌環, 就比別人 “酷”, 是太容易而非常缺乏內容, 而且沒有社會價值的東西.

(2). 以為因此可以貶低別人來提高自己的 ---- 近年來越來越常見, 宴會聚餐時總有一些拼命吹噓他紅白酒知識的朋友, 憑著他之前補習速成學來或在他處聽來的資訊, 現買現賣炫耀給周圍的聽眾. 或是他因為去看了場 “歌劇院幽靈 Phantom of the opera” 或 “悲慘世界 Les Miserables”, 就迫不及待地讓全場人知道, 他是何等地與眾不同有水準. 讀者們都會注意到, 這般策略顯然很管用; 因為每每如此話題一開始, 周圍眾人的壓力立現, 每一個人都立刻開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表達意見, 似乎不趕快讓人家知道你也如此有水準, 你就會被比下去了. 一比下去可糟透了, 人家會以為我這人不懂生活!

(3). 錯將自己的生活好壞建立在他人的認定之上 ---- 最普通的生活品質誤導, 你我以及讀者們過去或多或少也都犯過類似錯誤, 就是經常將自己的生活內容價值任由他人去鑑定. 容貌, 體重, 健康, 及運動, 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以前我們小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運動器材或設備, 但是與朋友渾然天成地到野外奔跑建行, 自然地渾身出汗地騎腳踏車上學, 下了課只要有一個籃球就可以鬥牛鬥到夜晚, 生活中充滿無時不可無處不在的健康運動,. 現在這一套可不行了. 你非得要花錢參加運動俱樂部, 使用各式各樣昂貴的器材, 否則你會自己認為好像沒有生活品質? 不但這樣, 騎個腳踏車本身是很普通的事, 你還得添特別的腳踏車服飾, 把自己打扮成像 Lance Armstrong 阿姆司壯一樣, 穿一身緊身服才算是在運動. 這也就是為什麼你可以隨著社會變化從有氧舞蹈, 改為跑步, 改為競走, 到花錢參加室內運動俱樂部, 到今天隨著瑜珈大紅大紫, 你也跟著換來換去. 這就是最典型的錯將自己的生活好壞建立在他人的認定之上.


取得“過最好的生活”之三大要素

因為有社會同儕的壓力, 以上這三大通病, 大概很難根除避免. 包括普通人的我自己在內, 對自己生活的內容, 總難免多多少少會將它與自己的成就, 賺錢, 與社會認可連在一起. 因此我當然也會常淪落於: (1). 做給人家看; (2). 以為因此可以貶低別人來提高自己的; (3). 錯將自己的生活好壞建立在他人的認定之上這三大窠臼之中.

但是如此的隨波逐流, 任由外界來誤導自己的生活好壞. 長久不是好方法. 而且事實證明, 再多的財富權威, 也不能求得你長期一致的滿足快樂, 更甭談輕鬆愉快了. 最近看到一個大財團的子弟, 不久之前技巧地取得某大金融機構的掌控權, 風光了好一段時間. 但為了進一步證明自己可以完全憑自己智慧與力量, 不靠父親, 而獨立再完成更偉大的功業, 他就繼續陷入更大的併購整合案, 又弄得滿城風雨, 自己也搞得糾紛滿身問題重重.

更多的故事與歷史可以告訴我們, 不是錢多了或地位高了就沒問題, 他們只是換成了新的與不同的問題, 而且常常還是更不好受更不好解的問題. 所以有一句彥語說得好, “Don’t wish too much for it, or you may actually get it!” 意思就是說, 別太想像期盼過多夢想, 你真拿到了, 麻煩說不定就更大了.

我們在此系列一再重複的重點, 不是要你為了成就自己的偉大, 而拼命投入競爭, 招徠一身腥; 也不是教你假借超越式的快樂而逃避躲藏, 變成不負責任的人. 我們的重點一直只有一個: “你生活的好壞是可以選擇的.” 你可以選擇在自己的天地裡, 拒絕依照他人的標準或意見而活, 拒絕接受必須看人臉色察言觀色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我們要澈底選擇作位自己最好最真的生活大師.

作一個自己的生活大師, 如果能夠越早澈悟, 越早開始為自己正確的安排, 成功達到的機會就越高. “智慧大富翁 ----做自己最好的生活大師 ”這系列的主軸, 就在探討以下這三大要素:

(1). 把握一個正確的出發點 ---- 凡事越簡單越好, 選擇在複雜的工作與煩惱的生活裡取得簡單單純的內心世界.

(2). 追求一個做得到的目標 ---- 練習化解壓力的生活習慣, 培養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能力, 選擇過沒有恐懼的生活

(3). 追求成功的過程中長期作好四大投資 --- 這四大投資就是投資於自己, 投資於家庭, 投資於事業, 投資於社會. 你會在長期潛移默化中, 經由這正確的四大投資, 自自然然變成最暢快寫意生活的人. 我們將會用最多的篇幅討論這四大投資.

複雜帶來負擔, 簡單得到豐富

我在矽谷, 亞洲, 與全球做生意及創投二十餘年, 看過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人士. 從最讓我敬佩的, 謙虛又有本事的成功者, 誠信而又慈善的企業家: 到最讓我恐懼的, 外表忠誠而其實卻是最可怕的操縱謀權者, 滿口宗教仁愛卻天天在做排除異己集權於自己的惡事的大鯊王.

看過如此多複雜的角色, 尤其親自吃過那種外表做作內心奸惡的人長期操縱的虧, 我得到一個很簡單的結論: 一旦一個人走上了偽裝成不是真正他的本質時, 這個人不管外表偽裝得再怎麼偉大, 基本上他對外已經成了團隊的負擔, 對內則永遠是折磨自己的大惡人.

我在演講時經常引用一個例子. 我曾經與這麼一位我在漫畫中叫做大鯊王的人士共事多年 ----- 可以這麼說, 我做生意三十年, 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成就, 也有不少的挫敗與錯誤, 但我從來沒有對任何人有害怕或恐懼; 甚至可以說, 我的人際關係是我的長處, 始終普遍地非常良好; 與人共事, 從來都只帶給我歡樂與進步, 唯獨此人是我三十年經驗僅見的最可怕的人, 他帶給我這一生中獨一無二的不寒而慄的經驗.

從外表上看, 大鯊王是位滿口神愛世人仁義道德的人. 我一開始也完全上了此人的當, 以為他是何等偉大善良的好人. 一旦與此人共事, 尤其因為我是個多元化的人, 在很多方面會在團體裡面自然突出, 因此特別快就遭受到他源自於妒嫉心的各種排擠與矮化. 大鯊王有非常高明的手段, 可以用他奸險的偽善, 迅速的將強人拉攏到他身邊; 然後將像我這樣的異己完全不留痕跡地用盡個種方法孤立邊緣化.

大鯊王是卡位謀權的第一高手, 一與人合作開公司, 他就把公司的CxO 職位都往自己身上封, 而將讓他感收受威脅的其他人才放在權力中心之外. 然後公司裡的每一件事, 都要經過他發言或表達意見才算; 每個會議都要有他來擔任會議的重心與主導, 別人都是沒有用的配角.
而他又是搶功高手, 當他看到別人辛苦建立在成長茁壯的組織, 他立刻遊說組織內的強人支持他將該組織弄為屬於他管轄, 而將原來蓽路藍縷創辦的功臣一腳踢到旁邊. 當這組織有好事情的時候, 大鯊王一定搶先報邀功, 博來喝采; 而當這組織有壞事情的時候, 大鯊王一定聰明地叫下屬去報告, 自己在旁邊裝扮成好像沒他的事一般.

大鯊王也是反芻高手. 讀者們知道什麼是反芻嗎? 你看那牛吃草, 吃了一口, 可以將它吐出來再好像新食物般地吃個半天. 大鯊王最會去聽取別人研究的多年精華, 然後再瓢竊他人口水, 當成自己的淵博知識去現買現賣, 求取毫無知情的他人的稱讚.

大鯊王更是攀龍附鳳的最高手. 從以前他認識什麼市長什麼議員, 天天吹噓自己何等罩得住, 然後買空賣空以左邊勢力去套來右邊勢力. 到後來他因為參加過什麼領導人訓練組織, 就高明地利用此組織, 左手挾天子以令諸侯, 以此組織來抬高他身價; 右手則利用此組織去攏絡他想巴結的人, 並借此打擊那些不吃他此套的異己.

最糟糕的是, 大鯊王這一切, 都假借在一切為公一切為團隊的偽善面具之後完成. 他的高明, 罄竹難書; 他的厲害, 等到你屍骨無存了還不自覺被它吭了. 我覺得自己算是蠻有經驗也頗知應對的老手, 那曉得碰到這種以全職在鬥爭異己, 為自己謀權的人, 我根本不是他對手. 之所以稱他為大鯊王, 就是因為大鯊王真心認為只有他是大池大魚, 而別人都是吃定咬死的小池小魚. 我與大鯊王合作的那幾年, 起先還為了理想咬與他爭長短, 到後來卻連自保都成了問題.

在如此的環境與架構下, 鯊王是 “勝利者”, 我則只是他晉升途中的一到小障礙或一個小臺階. 讀者們閉起眼睛想一想, 身邊是否也有 一些如此厲害的權謀者?

問題是, 我長久觀察大鯊王, 發現他在被不知情的外人稱讚敬佩, 牢抓強人大腿而建立龐大勢力之餘, 其實他也是天下最沒有內容, 最沒有自己, 而只能依靠抓權掌勢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的人. 我都想問問他, 如此功於心計, 善於背後操縱, 天天以打壓別人來突顯自己偉大, 累不累呀?

我舉這個例子, 其實對讀者們也不算太特殊, 在不同的場所環境裡, 如此玩弄權威, 靠卡位以證實自己價值的人還十分多. 但是他們又得到什麼?

幾年之後, 只要是大鯊王主導的公司, 被他參與搞七捻三過的機構, 最後都不死也傷. 只要是大鯊王搶去邀功的組織, 都會從旺盛跌落到乏人問津. 而大鯊王花了好大精神去拍強人馬屁, 陪強人遊山玩水, 以為又抓到了一個可以挾此自重的對象, 但他卻忘記強人也很聰明, 說走就走, 說丟就丟, 大鯊王自以為絕世聰明會利用這些強人, 其實也只不過是強人棋局中的另一小卒.

當然, 大鯊王有他的一套, 所有失敗, 責任都歸別人, 他只是個鞠躬盡瘁樂意助人的善人. 他的一生, 就會繼續在這種偽裝成他人, 偽裝成偉人, 偽裝成強人的矛盾姿態中一走下去. 他還會繼續一路上踩死多少人, 我不知道, 但我可以肯定, 其實他自己才是天下第一可憐蟲. 我們分析他, 他好像什麼都會, 卻又什麼都不會? 他好像什麼都有他的份, 卻又都靠抓住其他能人攀附寄生得來的? 他費盡心思求得社會名流的假象地位, 但究竟他自己曾經憑自己核心做過什麼, 大家也不清楚?

以複雜的方式追求到榮華富貴, 功名利祿, 帶來的卻是更多為了維持保護如此虛假格局而需處理的麻煩, 更多為了繼續騙取他人崇拜而須持續偽裝的空虛. 大鯊王當然有他的風雲際會, 但他其實也就只是個空洞的草包偽裝成有內容的領導人, 每天像個汽球般地把自己吹噓得滿漲, 卻惶恐驚悸於不知何時讓人一針穿破.

複雜帶來負擔, 如此的功成名就, 並無法提供讀者們所要的品質生活.

文章出處:     http://www.happyboblin.com/blog/index.php/trackback/103/jrvPYyTU/

 

聽說我叫罐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20-39歲女性中,每三位即有一位是高流行感女性

東方線上

高流行感女性具有敏銳積極的流行態度、積極地接收流行資訊與訊息,她們不僅將流行體現於態度,行為上亦具有優異的流行消費力,更是流行商品的創新消費者。根據東方線上E-ICP東方消費者資料庫研究發現,65.2%的高流行感女性年齡集中於20-39歲,而20-39歲女性中,每3位即有一位是高流行感女性(35.9%)。顯示,進入這群人(20-39歲高流行感女性)的思維是我們瞭解高流行感女性的捷徑。以下,東方線上歸納出台灣20-39歲高流行感女性的特性:

55.2%屬於流行資訊女王

20-39歲高流行感女性55.2%屬於E-ICP女性流行族群中的流行資訊女王,她們的流行消費能力與流行資訊吸收度最強;積極涉取流行相關資訊;消費時較不在乎產品價格;她們對流行資訊的熱愛不僅透過報紙,雜誌,電視, 網路, 甚至朋友的口碑相傳都是流行的資訊來源,重要的是她們具有更佳的流行消費行動力。

尖端流行消費者

73.0%的她們會購買讓自己更美、身材更好的產品;82.8%會刻意打扮自己以展現獨特品味、也會注意書報雜誌以蒐集新資訊(78.5%)。加上她們對於不實用的產品,只要流行63.8%仍會考慮購買,也常更換品牌以追求新鮮感(73.0%),在在顯示她們是主動的消費流行。

現階段最想獲得的-知識、美貌、愛情

除了金錢與健康外,20-39歲高流行感女性希望獲得學歷/知識/技能以提升心靈富裕、美貌/好身材以展現外在自信的比例皆是高於一般20-39歲的女性。在進一步將20-39歲高流行感女性區分為已婚、未婚。未婚的她們要多點愛情滋潤,卻不強求美滿的婚姻。已婚的她們則渴求安定的生活與美滿的婚姻。

Shopping、美食、養寵物我最愛

她們喜歡看電視(82.2%)、上網(55.2%)以搜尋流行資訊;享受多元美食(51.5%)也是她們流行生活的一部分,品嚐包括日本、韓國、泰緬滇越各國各式的佳餚,不只消費流行,也提升飲食生活。此外,20.9%的她們養寵物。

高「科技」、「健康」、「理財」敏感度

近九成的她們,科技資訊吸收度高,且經常閱讀科技相關雜誌;包括行動電話消費、網路使用行為與購買數位科技產品等的科技消費行為也較多元;科技相關的新產品使用,亦屬早期的創新採用者。健康敏感度部份,七成多的她們會閱讀健康相關資訊;購買如麥片、維他命的健康相關產品;也有購買醫療險、意外險等健康規劃的概念。理財方面,超過七成的她們會訂閱或閱讀財金相關報章雜誌;閒暇時會觀看財經、股市節目;投資理財則透過多元的理財工具。

從百貨公司、藥妝店與中/西連鎖餐廳尋找她們的蹤跡

她們探索著各式通路,比20-39歲同年齡層的其他女性活躍於各場所。尤其是中/西連鎖餐廳(95.1%)、百貨公司(87.1%)、藥妝店/連鎖藥局(79.7%),近三個月去的比例皆高於20-39歲其他女性至少兩成。

高度接觸報紙、雜誌與網路媒體

20-39歲高流行感女性是高度接觸報紙、雜誌與網路媒體的一群人。相較於其他女性,各媒體接觸的比例如下(20-39歲高流行感女性;20-39歲其他女性):報紙(73.0%;51.2%)、雜誌(88.3%;40.2%)、網路(80.4%;54.6%)。顯示她們透過媒體接觸流行資訊的機會較多元也較容易。
女性的消費力量正在崛起與擴大,透過東方線上E-ICP東方消費者資料庫對於高流行感女性的生活型態研究發表,讓行銷人更掌握高流行感女性的內心需求,正視她們對於「內在、外在與生活的美」的追求與消費,真正的用心感動,則這群高流行感女性將不只是行銷人的顧客,還是事業夥伴。

●更多文章請見東方線上
TOP
 
 
高流行感女性,帶動消費市場更多的動能與商機

東方線上

台灣每4位就有1位是高流行感女性

跟據東方線上研究發現,高流行感女性占台灣全體女性24.8%,即每四位台灣女性就有一位為高流行感女性,而這群高流行感女性比例近三年呈現逐年上升現象,高流行感女性佔全體女性的比例從2004年的21.6%到2005年的22.5%,而2006年增至24.7%,三年呈現穩定的成長現象。

年齡集中於20~39歲、北部及未婚居多

65%高流行感女性年齡集中於20-39歲,也正是目前的56年次~75年次,為女性從進入社會的新鮮人到職場上的成熟女性,從追求浪漫愛情到婚後為人妻母的人生黃金時期;而在20-39歲女性中,每3位就有1位是高流行感女性(36%)。

近六成的高流行感女性居住於北部地區;56.8%為未婚;個人月收入集中於二到四萬,職業則以事務職(25.6%)、服務銷售職(20.0%)與家庭主婦(17.2%)居多。

56.8% 屬於流行資訊女王

高流行感女性56.8%屬於女性流行族群中的流行資訊女王(註二),她們的流行消費能力與流行資訊吸收度最強;積極涉取流行相關資訊;消費時較不在乎產品價格;她們不僅熱愛接觸流行資訊且具備行動力。

最滿足的:朋友,家人相處、盡情逛街購物與享受佳餚

對於六成未婚的她們來說找好友或家人一起逛街、購物、喝下午茶談心與享受佳餚,可是生活中一大樂趣,不僅可以一起掌握最新流行動態,朋友及家人還是提供精明購物的諮詢對象。

消費力強 更懂得寵愛自己

相較於其他女性,高流行感女性全面打點美麗形象,不論在臉部化妝品、身體皮膚保養,服飾精品的購買上,消費能力皆優於其他女性。而擁有信用卡比例及國外旅遊亦較比其他女性高,懂得享受生活。



休閒/玩樂、享受美食及裝扮自己絕不手軟

高流行感女性是一群經濟獨立,十分懂得藉由玩樂放鬆自己與花錢裝扮自己的女性,前三項主要消費支出為休閒/應酬/玩樂上70.4%,飲食(67.2%)、買衣服/裝扮(43.6%)。



隨著近年高流行敏感度高的女性不斷增加,代表著女性將具有更多的消費意見主導權與影響力,但如何與她們建立關係,打動她們的心,進而成為行銷人的忠誠顧客,將成為行銷人重要的課題。
而誠如東方線上董事長詹宏志先生所言:「最好的方式也是從了解女人的”心”開始」,東方線上蔡執行長也提到女人對於流行與美的追求如同男人對於車與速度的追求,打動女性消費者的心需要更多的了解、認同與感動。

聽說我叫罐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市與現代生活風格

 

⊙ 石 計 生

“現代生活的不和諧—特別表現在生活各方面的技術進步,與人們對於所 謂進步的自發的深層不滿—這些有一大部分,肇因於以下的事實:日常生 活中的事物,越來越是經由人工培養而得;但是,人們卻越來越不能從看 似完美的事物中,獲得一個完美的主體生活。 ”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Georg Simmel

從一則台北街頭的問路談起




「少年仔,借問一下,要從這裡坐車到公館要怎樣走?」溽暑的嚮午,一個撐著洋 傘的歐巴桑問。

「噢,簡單,你只要往前走到劍潭站,搭往新店方向的捷運,在公館 站下就到了」吃著烏輪,手上還拿著一袋烤肉的高中生回答。

「敢沒公車可以搭?我不會搭捷運」老婦人又問。

「公車我就不知道了,你去前面問一下好了,捷運比較方便啦,哪裡 不會搭呢?」高中生有點不耐煩地說。

於是,老婦人一臉茫然,撐著柺杖蹣跚地離開,緩緩隱沒在洶湧的人潮中。

這是一個公元兩千年,發生在台北市士林夜市基河路入口的真實故事。我們 側耳所聽到的,似乎是一個誕生於日治時代的年邁的台北人,在以小吃與便宜商 品著名的士林夜市口,尋找回家的方向,她為什麼出現在這裡?她是否真的是要 回家?作為一個在路上偶遇的陌生人,我們無從得知,但是,我們可以想像,1999 年捷運主要幹線興建完成以前,老婦人所熟悉的台北城,是一個以公車為大眾交 通主體的都市型態,她習慣於撐把陽傘在烈日下等待姍姍來遲的公車,即使揮汗 也能問司機下一站是哪裡,這等待的、機遇的、偶然的,面對面的世界讓老婦人 很安心;應答的高中生則是迅速地融入了現代都市生活的理性世界裡,他習於在車票自動販賣機前計算到目的地的站要多少錢,然後丟銅板、買票、並且跳進只停十秒的捷運,花十幾分鐘就可回家。相對於公車的顛簸、緩慢,對於都市的具 有歷史根源的、共同經驗構成的平面空間—「地方空間」 (space of places)—的 形構;捷運所創造的是一種經由高速運輸、微電子、電子通訊、廣播系統等電子脈衝的迴路所構成的物質力量支持的「流動空間」 (space of flows)(Castells, 1998),在迅速到達目的地的同時,應答的高中生對於台北城只能是點對點的(point to point)、浮光掠影的理解。人們這樣對於日常生活的不同感受,在在說明 了這個問路的對話,提供我們對於「都市」/「城市」(city)與「現代生活風格」(modern life style)的複雜關連性,一個極佳的思索起點。

都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圖一〉顯示,現代都市生活的形構元素與關連。其實,探討「都市」與「現 代生活風格」的關連的出發點,可以從都市社會學家沃斯(L. Wirth)在 1964 年所 提出的「都市狀態作為一種生活方式」(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中,研究其命題 的當代形式與內容,他在那篇以芝加哥為思考樣本的、偏重實證結論的經典文章 觸及了一些重要的問題,包括以下都市狀態的主要特徵(1)複雜的分工,有各種 特殊的職業結構,以便形成社會階層的主要基礎,(2)有很高的地域及社會的流 動性,(3)人口分工上有高度的依賴性,(4)人際的互動上呈現匿名性,角色之間 的互動只是部分的人格表現而已,(5) 依賴社會中正式的控制和規律,(6)人們的 道德標準不一致,有較高的容忍度(Wirth, 1964: 67-77)。這五個特特點是說人在 都市之中,受都市影響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態度,但並不是說每一個個體私人的 人格特質。上述台北街頭的問路老婦人的焦慮,顯示了在一個「高的地域及社會 的流動性」之下,都市本身的成長對於生活其中人們的影響,而「都市狀態所創 造出來的高人口與居住密度、居民和居民生活的異質性,會經由嶄新的溝通與運

輸工具形塑城市機構分佈、和生活其中的城市人格」(Wirth, 1964: 64, 69)。「城市人格」的特點,首先是一種「理性至上」的態度,我們從歷史角度來觀察時,可 以看到的是,都市的發展與生活風格的形塑,無可遁逃地,是在資本主義的貨幣 經濟下被創造出來,「大都市向來就是貨幣經濟的中心。在此,經濟交換的多樣 化和集中化,賦予交換媒介一種在貧乏的農村商業中所不可能有的重要意義。貨 幣經濟與理性至上息息相關。在待人接物上,人們講求的是實際、就事論事的態 度;而這種形式的公正經常伴隨著一種冷酷無情」(Simmel, 1950: 412)。

〈圖一〉    現代都市生活的形構


台北街頭問路故事的應答的高中生,是以一種「理性的」、自以為是最佳選擇的、「實際、就事論事的態度」,告訴老婦人,搭捷運既方便又省時,為什麼不搭呢? 然後他「冷酷無情」地草草結束了對話,而對於旁觀的我們,他們只是我們在大 都會街頭所看到的「洶湧的人潮」諸多陌生人之一二。「現代生活風格」的「冷 酷無情」,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化」—所有人事物都是以金錢作為公分母來 衡量—的結果。公分母是金錢,分子可以是任何東西,包括產品與甚至最難以被 量化的身體、情感、倫常與才氣等,這意味著「貨幣經濟」的最為冷血的「交換 價值」(exchange value)實際宰制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活動。經濟學史上,「交換價 值」是相對於「使用價值」(use value)這個概念而存在,馬克思(K. Marx)從客觀 社會價值的角度,有力地在《資本論》中論證了「商品交換的價值是建立在生產的剝削的基礎上」 (Nell, 1981: 240),物的有用性造成物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在某種社會形式下所構成的財富的物質內容;交換價值則是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的、經由貨幣作為等價物的價值的表現形式(Marx, 1976)。在高度勞動分工的資 本主義社會中,「作為一切商品對等關係的貨幣,使得商品的性質起了劇烈的變 化,因為當商品用貨幣來表達時,它已不再是昔日的使用價值了,而變成貨幣的 商品原來就具有價值,亦即,「為買而賣」的商品流通方式(CMC)被「為賣 而買」的貨幣流通方式(MCM’)所取代」 (石計生,2000: 107)。社會學家齊 美爾(G. Simmel. 1978)則從文化哲學的角度,在其巨著《金錢哲學》中,巧妙地 將馬克思的經濟學式的價值論斷,轉化為都市生活風格的思考,他認為「使用價 值」是一種殊相,能夠在面對面的情感中創造真正的個體性(individuality);而「交 換價值」是一種共相、是貨幣通則的表現,能夠將所有的個體性與品質化約為金 錢足以衡量的重量,這種「金錢為公分母」的資本主義創造出來的「交換價值」, 在生活風格上的展現,即是「理性計算」與「匿名性」。都市,正是都市,是互 為因果的貨幣經濟與理性主義的現代都市生活方式的溫床,「人們基於理性計算 的利己主義,不用擔心因為個人關係的不可估計的因素而出現差錯」,「由貨幣經 濟導致的實際生活的計算精確性,符合自然科學的理想。將世界轉換為一道計算 題,根據數學公式將世界的每一部份連結起來」(Simmel, 1950: 412)。

那麼都市,這個現代都市生活方式的溫床,是如何形成的?它有怎樣的類型 呢?都市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人類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從早期的採集和遊 牧形成部落,演變到以農業為主的村莊,工業革命之後,鄉鎮人口紛紛往都市集 中,形成都市。英國是最早發生工業化的國家,早期的圈地運動(enclosure)把耕 地轉變為牧地,當時的田野和共有地都被貴族圈起來放牧羊群,以提供新的紡織 工廠生產的原料。但其發生的過程卻使成千上萬的農民流離失所。社會學家卡爾 博藍尼(Karl Polanyi,1986)的著作《鉅變》一書,就是從英國近代史來看現代 人習以為常的「市場」和「社會」是如何產生的。博藍尼用撒旦的磨坊來形容這種殘酷的變化把人碾成一團的情形。但這過程卻相當漫長也不平順,馬克思(Karl Marx, 1978)曾就都市的工人階級生活狀況做詳細的調查,當時工人的房舍擁擠不 堪,廁所在地窖裡,街上到處都是垃圾。新的工業城市連基本的市政服務設施都 沒有,飲水和洗滌水都相當缺乏。這種邋遢和擁擠的環境帶來的傳染病,使工人 階級的生活更加辛苦。當然,新的工廠所提供的技術工人職位,使得人民的生活 獲得了改善,隨著工人越來越多以及自由市場的運作越來越順暢之後,才慢慢出 現勞工組織以及保護工人生活的法律。回顧人類歷史,也曾出現過很大的城市,如希臘城邦和羅馬古城等。但是從社會變遷和發展的角度來看,都市化 (urbanization)是一個歷史性及全球性的趨勢,十九世紀初全世界只有 2.5%的人口 住在都市裡,經過兩百年,全球將近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居住在都市裡。而且, 近三十年來,都市人口的成長和集中主要來自開發發中國家,墨西哥的墨西哥 市、印度孟買和巴西的聖保羅都因人口超過一千五百萬而擠身成為世界前 10 大 都會。所以,都市化,是這個時代、世界各地多數人生活的共同經驗。了解都市 化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的發展,有哪些共通性和差異性市一個有趣的議題。現 代都市的特性和共通性,在人口特質方面,包括人口數量大、密度高、異質性高 等。而生活特質方面,人際關係較疏離、生活方式較多元,以及思想模式較彈性 等。另一方面,都市化發展的差異性,在城鄉發展方面,學者(T. G. McGee, 1991,1995) 認為亞太地區人口密度較高的國家,城市鄉村發展往往形成帶狀發展,而不似西方國家有明顯的郊區化。此外,都市化發展的新趨勢也和傳統的都市化義 涵有所不同,因應下個世紀資訊和網絡社會的來臨,新型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 在改變人們的都市生活模式,所謂的都會帶(urban area)已經跨越國界,將許多不 同國家和地區的人連結在一起。我們可以說,都市化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 之地理和歷史的時空變動趨勢,它正分分秒秒形塑著現代人們的生活風格。

雖然都市的發展型態,因為東西方的都市化的歷程有所不同,但是「人口數 量大、密度高、與異質性高」等人口特質,仍然是現代都市的共通特性。沃斯(L. Wirth)認為,純粹從居住地、與現代人工作地的密集化,並不能完全解釋都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現象,都市的特質主要還是展現在「城市作為一個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創造與控制的中心,它能夠把最為邊陲的社區納入其中,並且把不 同區域、族群、和活動編織成為同一個宇宙」(Wirth, 1964: 61)。這樣的「同一個
宇宙 」,社會學家齊美爾稱之為「共同體的生活風格」 (Gemeinshaftlich Lebensstill),即「它能夠以同樣的形式表達內容出現的任何形式的多樣性」 (Simmel, 2001: 74 )。在都市這樣一個共同體中,我們生活周遭每天都被各式各樣 的風格環繞著,從書籍裝訂、房間佈置、服飾、建築、音樂、大眾運輸、汽車款 式、餐飲、和說話的方式等等;布迪厄(Bourdieu, 1987)則進一步,以更為有系統 的方式,以「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這一概念,歸納都市的現代生活風格為 三類:(1)嵌入(embodied)形式,如表現的風格、講話的方式、美的鑑賞;(2)對象 化(objectified)形式,如文化商品圖畫、書本、機器、建築;(3)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 形式,如受教育的資格等。

顯而易見,文化資本的提問形式,比較是從「結構」的角度來看生活風格,「都市本身」具備形構人們生活風格的能力,反過來,為了維持自己喜歡的生活 風格,人們逐漸意識到「強化、革新、重新開發文化表層、結構和城市生活空間, 將給城市帶來許多好處」(Featherstone, 1991: 154),如 1871 年的芝加哥大火燒掉 雜亂的市容之後,芝加哥人幾十年來的群策群力,在廣遒無涯的密西根湖(Lake Michigan)畔建構了以美國中西部字正腔圓的英語形成的整齊、開闊、與休閒的 都市生活風格,那是以摩天大樓為視野主體、四通八達的地鐵系統與高速公路為 動脈的大都會。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城市生活空間,是包括全世界最高鋼鐵建築的 席爾斯塔(Seals Tower)、藝術博物館、美術館、書店、街頭家具、裝置藝術、雕 刻、大學、劇院、音樂廳、金融服務業總部、水塔 (water tower)、百貨公司、高 級商店街、悠閒的咖啡店所構成的舉世稱羨的「壯麗一哩」(magnificent mile), 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觀光客到此感受「壯闊」的生活風格,芝加哥大都會本身也 得以延續與發展。上述例證說明,現代的生活風格,在具有發展視野(vision)的人們的主導之下,會顯示出每個都市的獨特性;另一方面,現代的生活風格在都市的內部,又會因區域、歷史、地理、信仰、政黨屬性、族群、和活動的編織產 生變異,而形成多元性格。就都市的內部的生活風格變異而言,台北市的北區, 如士林區的天母一帶,因為曾是日治時期的溫泉休憩中心、與 1950 年代國民政 府時期的官邸所在地、與美軍協防的駐紮地,其駐紮範圍從天母一直延續到的中 山北路;今日的台北美國學校舍址,其實在 1979 年前也就是美軍的軍營,而後 改建成為學校以供外人子女就讀。所以當我們走在天母東西路、中山北路六段、 或忠誠路時,可以感受到一種相當強烈的國際性格,異國餐廳、咖啡廳、百貨公 司與賣場處處可見。而台北市的南區的木柵,因為地處南端偏遠墓葬之地,向來 又是以務農種茶為主,所以迄今仍可感受到緩慢的傳統鄉村生活步調、與現代都 市的超速度快感交織的生活風格。這種都市內的生活風格「結構」的變異,提供 我們都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補充註解。

現代都市生活風格的行動者



當然,處理「都市」與「現代生活風格」的關連,除了「結構」的理解之外, 更重要的是對於「行動者」(actors)的探討。「生活風格不僅是行動者安排生活的 方式,行動者更是希望將其生活表現出特定的風格形式。生活風格是以表現為取 向,藉此展現出與他人之間的差異」(劉維公,2000: 138)。對於生活風格的行動 者的探討,我們很快地就會將「風格」(style)與「時尚」(fashion) 的追求聯想在 一起,誰能擁有生活風格?誰能追求時尚與流行?從貨幣經濟的角度考量,首先 當然是那些能夠握有貨幣資本、擁有固定收入、除了養家活口之外,還有閒錢消 費的社會階層,是以,「每一個時尚,就其本質而言,都是階級時尚,也就是說, 每次刻劃的都是一個社會階層的特性」(Simmel, 2001: 65),領導、追求與創造生 活風格的行動者,就都市而言,正是城市居民中的中產階級(middle class),「不同於上等階層與農民階層的保守主義,他們是真正善變的階層。不安分、追求變化的階層和個體,在時尚、生活的不斷變換和相互對抗的形式中,又找到了自己 的心理運動的步調」(Simmel, 2001: 66)。以台北城為例,上班族婦女的現代生活 風格展現於在美容院、咖啡廳、健身房、與餐廳的消費;在這些地方,透過雜誌 的閱讀、交談、與共同的運動或聚餐,她們可以交換各式流行時尚的情報,可以 立刻和巴黎、倫敦、與東京的生活風格接軌,並藉以逃離中下階層婦女的家庭繁 瑣勞務的束縛。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發展,當越來越多的 流行時尚以更為平價、透過媒體以更為密集而迅速的方式傳播時,就使得了中下 階層能夠容易模仿,創造更大的商品效益,並模糊了原來的文化品味。這個論斷 是有其歷史根據,雖然現代人常宣稱自己是文明人,事實上,文明化的歷程和都 市發展也有不可分的關係。德國社會學家伊里亞斯(N. Elias, 1978)從日常生活的 研究著手研究「生活態度」的轉換,發現十九世紀後隨著工業化、政治民主和都 市化的過程,工人和農民大量湧入城市,使得原先在都市中布爾喬亞階級的文明 擴散開來,雖然農民和工人因經濟條件不同而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但他們卻都嚮 往模仿自宮廷生活的布爾喬亞的生活方式。現在都市文化中普遍的價值,例如自 我約制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空間和隱私等都是來自於此。表現在空間上,例如房 間的格局,有了私人臥室的,餐桌禮儀,強調主從位置關係等。但這種貴族文明 也一值受到下層階級文明的穿透,演變成今日的普遍文明,或稱之為大眾文化, 美國工人階級的牛仔褲,成全世界青少年的生活文化就是很好的例子。隨著資訊 的發展,文化之間的模仿也成為都市之間的競爭方式,紐約的藝術或巴黎的時 裝,東京的青少年文化等。所以,宮廷式的貴族文化,現在已經變成流行文化當 中的一種選擇或形式而已。在當代,我們則越來越看到跨越階級界線的千奇百怪 的文化品味,正逐漸為人們所分眾地接受,其「分眾」的消費通常與階級無關, 反而是與商品「主題」有關,於是我們看到當代的許多費瑟斯通(Featherstone, 1991) 所謂的模糊掉階級界線的「後現代文化形式」,如主題樂園、遊樂場所、購物中 心、大型商展、書展、與博物館等的出現,都是現代消費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以行動者的角度來看,以下是幾個典型的例子,首先是一個影響層面較大的分眾生活風格的例子。公元 2000 年 1 月份,號稱「日本平成愛的女神」的 AV 女優飯島愛來台北信義路的世易界貿中心推銷其新書《柏拉圖式性愛—神啊!救 救我/讓我把舌頭伸進去》,所引起的旋風。作為一個拍三級 A 片的女星,東京涉 谷色情精神的總代表的飯島愛,原來是台灣 40 歲以上的中年男子性幻想的對 象,我們可以在色情光碟市場、檳榔包裝紙、或平價打火機上看到她的肖像,事 隔十幾年,來台的飯島愛卻驚人地跨越各種年齡層與性別,搖身一變成為「暢銷 書作家」。為了表現其獨特、大膽的特性,以一種布德里亞所謂的「立基於快感 神話的在身體上進行處女地或殖民地的探索或操作」的「指導性自戀」的方式
(Baudrillard, 2000: 142),提倡「用下半身思考」與「即時行樂」的價值。在現代 消費社會之中,身體,特別是女性的身體,被視為最美的消費品,它需要一種消 費的光環,一般人們將之套上衛生保健學(化妝品)、營養學(有機、瘦身食品) 、 醫學(美容藥品)的外表,飯島愛再加上一個嶄新的、但是實際上是附屬的光環— 文學,提供現代人一個文字化的身體。

飯島愛的「文字化的身體」,它負荷了比一般消費品更為沈重的內涵,一方 面,是來自傳統價值與道德的枷鎖的重量;另一方面,現代女性身體的商品特質, 是必須透過媒體、廣告、時尚、和大眾文化而被帶出場。以此申論,台北市的「後 現代文化形式」--「世貿中心書展場」,提供一個現代生活風格的典型主題場域, 去大排長龍購買飯島愛「柏拉圖式性愛」的分眾讀者,自然不分階級地剔除了尚 有傳統價值與道德觀的中老年齡層的婦女;而使幾萬冊銷售一空的風潮,正是電 視、報紙與廣播等媒體推波助瀾的結果,千千萬萬想要滿足窺淫癖的人們,與其 說是去世貿買書,不如說是去看飯島愛一眼。他們受飯島愛的情色感召,把「身 體當作救贖的物品,它在心理與意識型態功能上取代了靈魂」(Baudrillard, 2000:142)。做為偶像的身體實踐,飯島愛的「文字化的身體」成為一種大眾文化工業,身體展現了一種功能上的美麗,將美麗與色情等同起來,透過媒體的距離感和稀有性強化了它的發展。她所提倡的「自信是來自隆乳、隆鼻等肉體的年輕化」、「喜 歡吃軟飯的男人」、「喜歡毫無顧忌地放縱玩樂」、「以短暫的戀愛為樂」、「為了喜 歡的人,什麼都可以做」(飯島愛,2001)等,用「下半身思考」與「即時行樂」 的價值,為台灣的資本主義消費社會投下了一顆定時炸彈,特別是台北城的都會 解放心靈,推向另一個高峰,原來的酒店、摸摸茶、三溫暖等台北男人的情色消 費地之外,效法飯島愛的 AV 女優效應助長了出賣靈肉的援助交際的盛行,在台 北的年輕女學生中普遍存在,援交的原因,很可能是為了要購買流行的日本名牌 的手機或衣飾。前面一段我們曾經提及的「現代生活風格」的「冷酷無情」,是 來自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化」—所有人事物都是以金錢作為公分母來衡量—的 結果,公分母是金錢,分子可以是任何東西,包括最難以被量化的身體、情感等, 在這個例子彰顯無疑。「貨幣經濟」的最為冷血的「交換價值」(exchange value), 確實宰制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活動。

第二的現代都市生活風格的行動者的例子是所謂的「同人誌」(COSPLAY)。 這是台灣的 e 世代從哈日的潮流中所演化出來的行動。以台北市的「同人誌」者為例,這些青少年所迷戀的偶像大都是卡通漫畫、電玩人物,甚至布袋戲人偶,除了崇拜還會裝扮成自己喜愛的角色。他們通常是以非常驚世駭俗的奇裝異服的 裝扮來凸顯自己的生活風格,並展現自己與他人的差異,與對於崇拜的虛擬人物 的效忠。這個例子是典型的資訊化時代來臨,網路和數位化的生活直接衝擊原有 的都市生活方式,也正在改變都市的生活型態。都市研究者開始討論一種新的都 市發展範型(paradigm)技術和組織創新藝術、娛樂和文化都被視為活化都市的動 能。威廉米契(Mitchell, 1999)提出位元城市的看法,認為位元城市不是根值於某 依特定地點,不是土地或房價,而是連線和寬頻創造了它,生活在其中的人,常 以別名或代理人的多重身分出現;科司特(Castells, 1998, 2001)進一步提出了當代 資訊資本主義社會的以電子為基礎的印刷的、視覺的、或電腦中介的傳播與溝通途徑,創造了真實虛擬(real virtuality)的世界。喜歡「同人誌」的台灣的 e 世代,有著多種的角色扮演的身份,如「布布族」「視覺系」等。「布布族」是扮演布袋 戲裡的木偶,如木偶「素還真」來凸顯自己的生活風格,原因可能只是因為看到 了誠泰銀行的電視「素還真」信用卡廣告,覺得「素還真」很帥,台北的年青少 女於是花了大錢裝扮自己成為「素還真」,並且不只是光是裝扮像,還會擺 POSE、 會背台詞,才叫做酷炫沒得比的虛擬偶像 COSPLAY。

「視覺系」則是近年來,因為哈日風大流行,許多少男少女趨之若鶩,一窩 瘋的迷上日本視覺系藝人。他們是以講求白、厚、和濃的妝把自己裝扮彩繪,其 扮演要件為身材要夠高、夠大膽、把自己打扮的像人妖,在街上走時引人側目若 無其事才行。「視覺系」的座右銘是「男人也能美麗」這句話。這樣的「真實虛 擬」的世界的生活風格,目前真實存在台灣的社會中,它意味著「真實本身,如 人們的物質/象徵的存在,完全沈浸在虛擬的意象的場景中、偽裝的世界裡,在 其中象徵並不是隱喻,而是包括真實經驗」(Castells, 2001: 389)。於是乎,現代 都市生活風格在資訊資本主義時代中,「貨幣經濟」的「交換價值」超越了馬克 思的十九世紀末與齊美爾的二十世紀中的思考範圍,它的交換不再是一定以實體 商品的形式,經由貨幣而進行;網絡時代所創造的交換可以是經由心智直接成為 一種生產力的價值,商品生產與消費的過程乃呈現一種在「真實」與「虛擬」之 間擺盪與相互滲透的高度複雜的樣態。都市作為貨幣經濟的核心區域,遂承載了 時代變遷的最前衛的變化、其中生活的人們因此展現了多元的生活風格,「同人 誌」行動者的生活風格,是其中受到網絡社會崛起影響的代表作之一。

現代生活風格的危機



社會學家齊美爾在 1903 年的一篇論斷「大都會與精神生活」的文章中指出:
「現代生活的最嚴重的問題,是源於個人在面對壓倒一切的社會力量、歷史遺 產、外部文化、和生活技術時,要求保存其存在的自主性與個體性」(G. Simmel,1950: 409),本文一開始的老婦人的堅持乘坐公車,正是她在台北這個迅速變遷的大都會中,唯一熟悉的、操作千百回的、能夠「保存其存在的自主性與個體性」 的生活經驗,更不要說老婦人如果在劍潭附近等公車時,看到「布布族」「視覺 系」等 COSPLAY,會有何種心臟病突發的反應。杜蘭尼(Touraine, 1994)曾明白 指出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文化服務已經在生產核心取代了物質財富,在其人 格與文化中,捍衛主體,對抗機構與市場之邏輯,代替了階級鬥爭的想法。老婦 人的這樣對於「傳統」生活方式的某種絕望的堅持,其實是非常普遍地存在都市之中,特別是在當代資本主義全球化(globalization)浪潮的席捲之下,一些區域 的、在地的生活方式迅速地衰弱、傾頹、乃至消失;最為幸運/可悲的可能是經 由國家或地方政府、或社區的力量將「傳統」生活方式「儀式化」(ritualization), 成為觀光或團結地方的慶典,如台北市的中正紀念堂每年由市政府舉辦的元宵燈 會,原來是人們活生生的日常生活的經驗實踐,現在卻成為需要花錢買票、或者 在特定場合與時間才能看到的現象,觸覺的實踐因此退化為視覺的滿足。如何將 科司特(Castells, 1998)所說的日常生活的「地方空間」與資訊科技的「流動空間」 以一種巧妙的方式結合起來?這似乎是解決在都市中的現代生活風格所必須思 索的問題。

參考書目


1.  博藍尼著,《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黃樹民等譯,遠流出版社,
1986。
2.  威廉 密契爾(William J.Mitchell),《位元城市》,陳瑞清譯,台北:天下文 化,1999。
3.  石計生著,《馬克思理論與當代社會制度》,台北:揚智出版社,2000。
4.  布德里亞(Baudrillard, J.) 著 《消費社會》劉成富等譯,南京:南京大學 出版社,2000。
5.  科司特(Castells M.)著 《網絡社會的崛起》夏鑄九等編譯,台北:唐山出 版社,1998。
6.  科司特(Castells M.)著 《千禧年之終結》夏鑄九、黃慧琦等譯,台北:唐 山出版社,2001。
7.  奈爾等著(E. J. Nell, Bell, D.) 〈馬克思經濟學的價值與資本〉張瑞猛等譯, 選自《現代經濟理論危機》,台北:新橋譯叢,1989。
8.  飯島愛著 《柏拉圖式性愛—神啊!救救我/讓我把舌頭伸進去》台北:尖 端出版社,2001。
9.  劉維公 〈「生活組合」Lebensfuhrung:介紹當代德國社會學的「多元化社 會」研究〉東吳社會學報,第九期,五月,2000。
10. 齊美爾(G. Simmel)著 《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顧仁明譯,台北: 聯經出版社,2001。
11. 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J. G. Richardson (ed.) NY: Greenwood Press,
1987.
12. David Held and Anthony McGrew: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3. Elias, N.: The Civilizing Process, the History of Manners. E. Jephcott (trans.), NY: Urizen Books Press, 1978.
14. Featherstone M.: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91.
15. Ginsburg N., B. Koppel, T.G. McGee (eds.): The Extended Metropolis, 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USA, 1991.
16. Marx K.: Capital. Vol. I, NY: Vintage Books Press, 1978.
17. T.G. McGee, I.M. Robinson (eds.): The Mega-Urban Regions of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Canada, 1995.
18. Simmel G.: The Sociology of Simmel. Kurt H. Wolff (trans.) London: The Free
Press, 1950.
19. Simmel G.: The Philosophy of Money. T. Bottomore and D. Frisby (ed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Press, 1978.
20. Touraine, A.: Qu’est-ce que la de’mocratie? Paris: Fayard, 1994.
21. Wirth L.: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In: On Cities and Social Life, Selected
Papers. IL: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聽說我叫罐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路作家史楚貝(Tammy Strobel)是今年夏天全美國最紅的女人之一!她本來是專案經理,三年前開始改變賺多少、用多少的習慣,一年下來只靠100種生活必須品過日子。她在個人網站上記錄這段過程,引來「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和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等爭相報導。事實上在金融風暴過後,「百物過日」已經成了一種新生活趨勢。

4216941900.jpg

.天啊,全家2人只有3雙鞋!史楚貝跟先生住在 12.3坪的公寓,沒電視,僅1張沙發,1張木桌以及2張單人椅。

他家居然只有2個杯子、4個盤子,夫婦2人所有衣褲約20到25件,鞋子3雙。

.他更猛,只靠94種物品生活!2007年夏天,美國網路創業家戴夫.布魯諾(Davd Bruno)在網路上發起「百物過日」(100 Thing Challenge)的草根運動。

今年8月,他進步到只用94樣東西過生活。他有3個法寶:丟掉不要的(Reduce) 、拒絕再買新的(Refuse) 和想清楚什麼是自己最需要的(Rejigger)。

.二手生活也很in!同樣追求簡樸概念的「二手生活」也在台灣醞釀。

根據《商業周刊》報導,2009年上半年內,全台跳蚤市場攤位數各成長10%~100%,總數估計有3,000攤。

J編最近有個朋友開潮T店,竟然就完全撿人家不要的傢俱,自己重新油漆,省錢又有創意。各位網友,你覺得「百物生活」或者「二手生活」會不會在台灣大舉流行呢?大家有類似簡樸過日的經驗可以分享嗎?感謝這周大家對《新聞懶人包》的支持與建議。我們會更努力。

 

聽說我叫罐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幾年,彩繪指甲及手足護理的風氣訊速蔓延開來,不僅年輕美攪喜歡在十指上大做文章,連粉領族也會隨著服裝風格搭配不同的美甲樣式,其實就像時尚潮流一般,指甲彩繪也會隨著每一季的流行趨勢,日益變化!


0.jpg

誇張華麗的指尖裝飾

  指甲雖然細小,卻可以玩好多花樣,自從流行五彩繽紛的雙手後,指甲便掀起了一片彩繪風,3D立體、水鑽、亮片……等裝飾,將源自於歐美的指甲彩繪發揮的淋漓盡致,而誇張華麗的指尖裝飾也構成了最完美的舞台效果

1.jpg

 

將美甲融入流行生活中

  指甲彩繪的熱衷者,不僅會自己動手畫彩繪,經常伴隨著不同造型變換彩繪圖案,徹底的將美甲融入流行生活中。

 

10797157.jpg

隨著服裝風格搭配不同的美甲樣式

10797158.jpg

美甲步驟

  真甲的處理

  真甲先殺菌消毒 > 修剪長度 >推指甲表皮 >使用180度磨棒將甲面拋粗。

  乾燥

  清除余粉後,甲面擦上少量的防潮液,去除甲面多餘的油脂及水分。

 

10797159.jpg

 固定剂

  在甲面擦上1-2次的固定剂,避免沾到指缘皮肤。

  套指模

  指甲前端套上指模,注意两侧及指模角度。

10797160.jpg

 上粉

  水晶專用刷以溶劑濕潤後,沾取果凍水晶粉(粉紅>水藍>褐色)鋪陳在甲面,或可依自己的喜愛做各種顏色混搭。

  透明水晶粉

  最後表面在鋪上透明水晶粉,讓整個甲面的色塊接痕更平順。

  此滴粉要比較稀一點。

 

10797161.jpg

拋磨

  甲面干後卸下指模並塑型,接著使用100-180度磨棒拋磨指甲前端、兩側及甲面。

  拋光

  接著使用三面拋光棉拋光甲面。

10797162.jpg

 3D圖案

  清除余粉後,沾取白色水晶粉製作小花。

  完成

  圖案完成後,甲面一定要擦上1-2次抗UV亮油,讓甲面持久且不變黃。

  最後可在指緣處塗抹指緣油修護指緣皮膚。

 

 



聽說我叫罐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題:,人類最流行的口淫
文章轉自:醫行天下/蕭宏慈 

http://tw.myblog.yahoo.com/germany-tw/article?mid=1524&sc=1#1787

1.       你走進任何一家醫院,看看有幾個病人是因為吃素、吃少了得病的?

2.       更何況是激素催大的肉,如將其當成主食長期吃,不吃出病才怪

3.       若生活習慣不改,病很難痊癒。

 

 

這篇文章超有趣的, 雖然我吃素,可是我一直覺得我吃太多了.我想要認真的執行吃7分飽.

 

感謝網友讓我引用:)

 

文章轉載自 〜 醫行天下 / 蕭宏慈

 

 

 

吃,人類最流行的口淫

 

 

鑒於吃造的病越來越多,乾脆將這篇書上的文章修改了貼於此。拉筋拍打雖然治病,但人若生活習慣不改,病很難痊癒。在此警告:光拉筋拍打是不夠的!還得少吃,禁食三天更好。

 

世人多知手淫而不知口淫。其實口淫的危害遠大於手淫,而且流行世界,比毒品還兇猛。因為“是藥三分毒”,所以人們對吃藥比較謹慎。但藥其實不是最猛的毒,比藥更可怕的就是我們平時吃的美食。吃,是中國人的驕傲,因為我們有悠久、繁多的吃文化。然而吃也是有代價的!凡吃的東西,只要進入人體就會作用於人的血液、器官乃至整個身體。如果藥沒治好病卻造出更多的病,說明藥對人體產生了毒負作用。現在連西醫都知道人類多了一個巨大的疾病來源,並為此專門發明了一個詞,叫“藥源性疾病”,即藥沒治病卻造出病。從嚴格意義上說,對症之藥才是藥,否則即是毒。即使是對症之藥在治病的同時有時也有副作用,所以才說它有三分毒。如果藥不對症,那麼藥肯定不只三分毒,而是九分甚至十分毒。所以吃東西的時候得悠著點。我們湖北老家有句話專門用來罵好吃、貪吃的人:你吃了去死啊? ( 這句話好好笑 ! 學起來。)

 

此話意味深長!很多人就是因為吃得好而提前死了!在生活中,進入人體最多的東西不是藥,而是食品,尤其是美味佳餚。食品的基本功能本來是滿足人的基本生理饑渴,但文明的發展和演進卻導致饑渴成了次要需求,對口腔快感的過度追求,即口淫反而更重要了。淫即過度。人們說去吃飯,實際上是為了吃菜,吃飯成了個幌子。對口腔快感的過度追求,令美食在本質上與毒品、煙酒再無區別。所以像我這樣真的把吃主食當飯吃的人反而成了異類,因為這是“對美好生活”缺乏追求的表現。我暗想,難道追求口腔快感就是人生之大樂?追求“美好生活”就一定得口淫?記得小時候大人教育孩子吃飯的規矩是“看菜吃飯”,就是說菜是用來下飯的,不可光吃菜不吃飯。現在世道變了,很多人吃菜不吃飯,就因菜好吃,能產生快感。古人雲: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一旦食品入肚,快感就轉瞬即逝,五臟六腑卻開始工作,身體必須消耗自身能量來消化食品,如同汽車開動馬達消耗汽油一樣。如果食品的種類和數量超出身體需求,它就不再是營養,而是人體的毒品和垃圾,毒和垃圾排不走,身體就發胖,經絡就堵塞,血壓血脂血糖就升高,器官功能就失靈,病就出現了。其原理等同“是藥三分毒”。不過食品卻不是三分毒,常是九分毒,因為九成以上的病和九成以上得病的人可能是因為美食中毒。簡言之,凡導致人得病、痛苦甚至死亡的東西皆為毒。

 

從中醫藥理藥性角度看,因為主食如米、面是中性的,不偏不倚,故可長期吃。而藥之所以為藥,就因為它是偏性的,如偏寒、偏溫等等,所以可用於治病。生病即陰陽失衡、冷暖失調,需用偏性之藥將其調回中性,亦即平衡態。主食以外的菜肴尤其是肉類和藥一樣皆為偏性,更何況是激素催大的肉,如將其當成主食長期吃,不吃出病才怪!

 

我經常被人問這樣的問題:吃素,還吃得少,營養夠嗎?看來人似乎有偏好,只怕營養不夠,卻從不擔心營養過剩!所以每每被人問此問題,我的標準回答是:你走進任何一家醫院,看看有幾個病人是因為吃素、吃少了得病的?正好相反,他們幾乎全部是因為吃葷中毒和吃多了撐出的病!這種現象證明了中醫理論的美妙:人體陰陽失衡,是謂病。所以古人稱健康之人成為平人,平衡之人也!過猶不及,因為失衡了。所謂毒是相對而言的,比如砒霜、附子,雖是毒物,但只要在藥方的配伍中適量、對症準確,就是良藥。反之,看似毫無毒性的營養品,只要人體攝入過量就是毒。以此反觀,“是藥三分毒”的說法得重新認識。對症之藥可能三分毒,不對症之藥可能毒性更大。吃藥畢竟不如吃飯頻繁,所以藥還不是最猛的毒。真正的劇毒正是人們每天吃的美食,尤其是雞鴨魚肉這樣的美味佳餚,外加經常服用的補藥、保健品、維生素,只要超過人體的需求,則必毒無疑!看看人們每天吃的東西,有多少是人體必需的呢?既然不是必需品,卻反而要消耗大量體能去消化,還生產出一堆排不出的垃圾,於是經絡、血液堵塞,百病生焉!目前最流行的病種如胃病、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癌症、肝病等等,無一不與人們過量美食相關。

 

有人很容易據此得出這樣的結論:飲食是生病最主要的原因。其實不然,人生病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心。說白一點,心煩意亂是得病的主要原因,這一點中醫與佛家、道家、儒家的觀點完全一致。中醫認為,心主神明,乃君主之官,上不明則下必亂,即心不明則其他器官必亂。佛曰:萬物由心生,一念是佛,一念也可是魔;道曰:清心寡欲乃健康之源。吃的確導致無數的病,但是人如何吃、吃什麼終究還是由人心決定的。

 

中醫強調養生與治療結合,強調治未病,就是為了將病消滅在萌芽之中。這就是中醫的因果論,養生就如同佛家的修因,因為強調養生從源頭上就解決了治病問題。可惜人對病痛的認識,往往如同他們對死亡的認識一樣幼稚,以為死亡是人晚年的事。死亡其實從人出生的刹那就誕生了,生與死從人之初就一直處於一種變幻的博弈狀態。無常就是這種無自性的變化。病痛本是人生無常的現象之一,有病因必有病果,除去病因,自然沒了病果。儒釋道三家各有偏重,但都追求一個“道”。佛既讓人認清無常,又強調因緣和合,實為一體兩面,與醫家、道家之理完全相通。道家和中醫強調養生,也是為了從根本上排除病,是謂治未病。所以俗話說:凡人修果不修因,菩薩修因不修果,不同之因會導致不同之果。《道德經》講的更痛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有人說,不讓我吃好喝好,不讓我抽煙喝酒,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其潛臺詞是:只有味覺的快感才是人生之大樂。我只好笑曰:呵呵,吃高級飯,結果無非拉一泡高級屎!高級屎與低級屎的區別是高級屎更臭!其實我並非完全否定美味,只是強調平衡,因為現在的問題明顯是營養過剩。有人還說:只要讓我好吃好喝,我病了也願意,死了也值!其口氣之慷慨令人側目。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吾曰:吾未見好吃如中國人也!因為他們寧願早死也不願少吃!有人揣著糊塗裝明白,與賭場的賭徒心態一樣,明知必輸,仍然勇往直前。所以面對生猛的食客,雖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但基本上是對牛彈琴,即使面對家人也一樣。人往往只有等到病入膏肓的時候才會改變。但往往又為時晚矣!人各有命,所以只能隨緣。事實上,我目前還未發現為了吃而真不怕病、不怕死的好漢,那些愛吃喝的人在病痛之中的求生欲更強!

 

美食之毒與藥之毒的區別在於,一個效果慢,一個效果快。但是吃美食的量大、頻率高,所以最後導致病的主因還是以美食居多。用文革時期的批判語言來描述,美食就是“糖衣裹著的炮彈”,令人防不勝防,所以美食的危害程度遠非藥物可比!也許中國人因為過去一直吃不飽,所以老把吃當成人生之大樂和要務。連從前送禮送來送去都以送吃喝為主,老一輩人關心下一代也基本上以吃為主,唯恐兒孫吃不飽,吃不好,還有給人夾菜的習慣。有的爺爺奶奶就追著孫子餵飯,哪知這是在以愛的名義害了子孫!為了“愛”,為了享受美好生活,人們堂而皇之大吃大喝,結果99%以上的城市人群都吃過量,讓吃成了自己害自己人的最佳工具,生活水準的提高往往搞成了血壓、血脂、血糖的提高。孔子如果健在,肯定會感慨曰:子在川上曰,食者如斯夫!

 

既然美食是擋不住的誘惑,人生苦短,那就吃吧!吃出病了就會吃藥,吃藥又可吃出更多的藥源性疾病,不亦樂乎?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可是人在病榻上毫無尊嚴地賴活著,其實比動物還不如。所以有的人雖然活著,卻生不如死!也許人與動物的區別可以用吃法來比較:人吃,不再是維持生命的需求,而是為了尋求快感。這跟人的生殖器功能的進化類似,生殖器的早期功能跟動物一樣,主要是為了繁衍後代,後來隨著文明的演變,其繁衍後代的功能逐漸消失,性交只是單純為了追求肉體快感,現在口腔也和生殖器一樣,進化成了產生快感的工具。既然如此,吃的快感跟性交的快感還有本質區別嗎?而且吃不需要對手就可以自己搞定,所以吃的行為更像人手淫,它們的區別僅僅在於,一個靠補,一個靠瀉;一個在上,一個在下。

 

就這樣,稍不留神,吃就成了人類最流行的一種口淫!

 

聽說我叫罐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